微量元素粉有哪些?
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人体含元素50余种,它们各自分别以不同的有机或无机形式存在,按需要量的多少分为常量和微量两类。前者包括:钙、磷、钾、钠、氯、镁和硫七个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它们占人体重量的99.95%以上。后者包括铁、锌、铜、锰、铬、硒、碘和钼等。从原子量来说,它们的量非常微小,仅占人体体重的万分之二以下,但又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故称为微量元素或 traceelement,简称TE。人们将与人体关系比较密切且已作深入研究的铁、锌、铜、碘、硒等称必需元素,把钴、氟、镍、铬、钼等称可能必需元素,而对镉、铝等元素则称疑似有害元素。
人类在胚胎和出生后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中,各个必需微量元素的含量和相对浓度都有各自特殊的规律和模式,一旦受到干扰或发生紊乱,都将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引起病理变化。人体微量元素的来源有胎儿期和出生后的获取与消耗两部分组成,前者来自母体,后者来自人体对各种食物的摄取和机体的消耗。因此地区间不同的土壤、水质、空气条件,以及不同人们的膳食结构习惯都可能是影响人体内微量元素水平的因素。通常,人们把来自外界环境的微量和常量元素称外源性元素,受其影响而变化的人体本身原有的元素,称为内源性元素。因此,研究人体内的微量元素,无论对于阐明人体的元素科学正常生理、病理规律,探讨微量元素的营养,以及研究外界环境条件对人类健康和致畸、致癌的因素,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价值。
近年来,由于各研究单位在自动电位滴定法等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取得成功和改进,使得微量元素研究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条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因此对于探讨微量元素与人体正常生理和病理关系之间的课题提供了更可靠和更精确的数据。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复杂的,除正常含量的必需元素外,尚有许多其他元素,其中有些是易被人体吸收并能有选择地浓集于某一部分组织和器官内,而其本身又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的重金属。众所周知,人类的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环境中各种致癌因素有关,其中有些微量元素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进一步探讨环境与体内元素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规律对于肿瘤的预防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