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身上红色的长条虫子是什么?
这是皮虫,俗称跳蚤 。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3mm,宽约0.6mm,呈卵圆形,黄褐色或黑褐色,背部隆起,腹部扁平,四肢较短粗,有足4对,触角2节,复眼2个,口器锋利,下颚须长而弯曲。幼虫无足,圆筒形,白色,体上有横纹,头呈方形,有一对粗短的复眼和2个小突起,叫侧单眼(见图1)。
二、生活史及习性 1.生活史: 雌雄异型,雌虫产卵在宿主皮脂腺中,1只雌虫可产卵50~60粒,卵呈椭圆形,乳白色,大小为0.7×0.3mm,边缘有短柄。卵经3天孵化为幼虫,幼虫从卵壳爬出后,钻入毛囊内,以毛发中的角质蛋白为食,并随毛脱落而分散到周围组织中发育生长。当幼虫在毛囊中发育至第4期时,由毛细管进入血液循环,运输至身体的其它部位继续生长,但大部分幼虫被阻止在皮肤表面附近。如果体内寄生虫数量较多,则有可能全部转移到体表部位。 幼虫在体外存活24小时后,经蜕皮变成成虫。成虫吸食血液,同时排出粪便,其中含有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也是体表细菌的良好培养基。这些微生物在皮肤上大量繁殖,可能引起皮肤炎症反应。
2.习性: 该虫主要寄生于哺乳类的表皮内,常钻入皮肤的皱褶处,吸吮血液、排泄分泌物。当体外食物来源缺乏时,也可自相残杀,或钻入皮肤较薄的皱褶部,以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注入伤口,造成创伤性出血。由于皮肤具有屏障作用,该虫不能直接经皮肤传播,必须先钻入口腔、咽喉等部位,再侵入皮下组织,引起急性炎症反应。该虫还能借助昆虫针和吸血器官,将病原体直接传入血液,引发多种传染性疾病。
三、致病与危害 1. 机械损伤: 由于该虫嗜血,且其口器能伸进较深的伤口,故可在吸血过程中将其口腔内的细菌、病毒等传染给人体。特别是婴幼儿、儿童皮肤娇嫩,抵抗力低,一旦感染,常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
2.诱发疾病: 由于该虫体内含有多种抗原物质,通过直接接触可使某些人体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激发免疫应答反应,导致组织损伤,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该虫还可作为医学寄生虫,引起一些特异性传染病,如弓形虫病、沙门氏菌病、布氏菌病等,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四、预防与控制 (一)防止携带跳蚤的动物进入室内 为防止室内外环境成为寄生地,应经常清洗衣物,晾晒被褥,保持居室清洁。特别应注意清除房间的各个角落以及床底下和桌下的灰尘,减少跳蚤在室内的栖息场所。
(二)及时杀灭成虫 对室内成虫可用杀虫剂进行喷洒,喷药前关闭门窗,尽可能消灭在室内成虫;对于室外成虫,可用药剂浸灭。使用药物前应先小范围试验,确定安全后再全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