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虫药对寄生虫好使吗?
儿童寄生虫病包括肠道寄生虫病和肠道外寄生虫病,前者主要有蛔虫、鞭虫、蛲虫、钩虫和绦虫病,后者主要有肺吸虫、肝吸虫、姜片虫、包虫、血吸虫、阿米巴和滴虫病,以及弓形虫、隐孢子虫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我国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人数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3.41亿,降至当下的0.35亿,感染率为12.6%。
目前常用的驱虫药主要有以下几类:
1、苯咪唑类: 包括甲苯咪唑(灭滴灵)、阿苯哒唑(抗虫灵、肠虫清),该类药具有高效、低毒、服用方便,一次服药即可完全杀灭或麻痹虫体随大便排出,3~6个月后无需再服。一般不建议3岁以下婴幼儿服用苯咪唑类药物,尤其是阿苯达唑,有明确的动物实验显示该药可致胎儿畸。此外,对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当慎用苯咪唑类药物,用药期间应当严密监测肝功能。
2、哌嗪类:包括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其作用与苯咪唑类相似,对蛔虫、蛲虫和钩虫有较好的疗效,但对鞭虫无效。毒性很低,5岁以下儿童每次110毫克/公斤,一天一次顿服。
3、氯硝脲类:主要包括奥克(氯硝柳胺),该药对绦虫效果较好,成年患者一次服用300毫克、7岁以下儿童120毫克,一日三次,连服三天;或者一次600~1000毫克,顿服,也可将该药加适量面粉(按每10毫克药物加10毫升面粉)做成面条或水饺皮,包入馅内煮熟食之。
4、芳香族类:主要包括噻嘧啶、丙硫苯咪唑等。
5、其他:蜈蚣8~10条煎汤,一次顿服(仅适宜于年长儿)或者中药选方,用使君子研末,每次1.5~3克,一日两次,连服三天。或用鹤虱、槟榔、苦楝根皮、甘草各15克,水煎两次混合后分两次服用(也可做成丸剂服用),连服3~5天。幼儿减半。
虽然儿童的寄生虫感染率已大大下降,但目前仍有部分人群存在寄生虫感染问题,主要为偏远农村地区儿童、父母从事高危职业(有肝吸虫、包虫接触可能)及存在不良饮食卫生习惯(生食或半生食肉类、水生植物及水生昆虫等)的儿童。对于可能感染寄生虫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到正规医院检查大便常规,如果查见寄生虫卵,应根据监测结果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用药后2~3个月应复查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