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比特vs普通比特哪个厉害?
比特是计算机中一个比较小的计量单位,1比特的数据量大约就是625格,而一兆字节等于10亿个比特。通常我们说一条短信大小的数据量为30个字节,也就是30万个比特;一个word文档的数据量为70万字,也就是7亿个比特;一部电影大小为8gb,换算成比特数是64万亿个比特……所以,当我们在网上下载东西的时候,系统提醒我们文件太大,硬盘放不下,实际上就是指的比特数太大。
人类大脑的记忆能力是相当大的,据说一个人脑能够记忆大概4千万字的内容。如果按每字2个比特计算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大脑就可以储存大约8百万个比特的数据内容——大致相当于一台小型电脑的处理能力了。 但人类的神经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各种感觉器官传递的信息要经过许多神经元才能最终反映到大脑进行信息处理。而且人的大脑是有很多的,比如脑干、小脑、海马体等等结构,都是独立运行又相互合作的。所以,尽管人脑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从信息处理的效率上来说并不会比一台电脑高很多。
人们总是试图开发出某种技术,让计算机拥有类似人体神经的过程,从而让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得到成倍增长。于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学科应运而生。这些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让人类在计算机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诸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方面的成绩令人目不暇接。但到目前为止,不论科技如何发达,用任何设备(无论多么精密),都无法真正完全模拟人体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从理论上说,不管硬件性能水平怎么提高,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都不会无限扩大。也就是说,再强大的计算机也总有它的极限。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努力钻研的知识禁区主要有两条:其一是量子计算机,其二是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图灵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