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疫苗过敏了怎么办?
我家宝宝两个月大的时候打第二针乙肝疫苗,打完之后皮肤出现大片红疹并迅速蔓延至全身,继而出现腹泻(20次/日)、恶心、呕吐、不吃奶等情况。 到医院就诊,医生说是疫苗过敏,给开了针剂脱敏治疗和口服药。回家后用药3天,红疹消退,孩子症状好转并逐渐恢复饮食。 但过了不到一个月,同样的情况又出现了,而且比上次更严重:身体大部分皮肤出现红肿、丘疹并伴有渗出液;因恶心、呕吐进食少,体重增长缓慢;精神状态差,反应迟钝。 再去医院就诊,医生看了以后说属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给孩子打了针抗过敏的,开了盒涂的药让回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虽然经过治疗,孩子的病情慢慢好转,但此后每注射一次疫苗,孩子的过敏反应就比上一次严重一些。到了第五针乙肝疫苗(三个月大)的时候,孩子全身出现大面积皮疹并陆续有渗出液,同时还伴有高烧(39℃以上)。这次的治疗过程和第一次类似,先进行脱敏治疗,然后口服药物,同时为了降温还输液。治疗1周后,宝宝全身红疹消退,不再发烧,但食欲仍然不好。
后来,大夫给了我们些外用的药物让我们回去继续涂抹。 同时告诉我,由于宝宝反复出现过敏反应,并且每次都比上一次严重,说明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可能是缺陷或不完全的,建议停止疫苗注射,等1年后再进行接种。 现在宝贝8个月了,身体健康,活泼可爱。 不过从宝贝6个月开始,就没有再注射过疫苗,预防针也迟迟没有注射。
因为每次听说要给宝宝打针,宝宝就会使劲哭闹,怎么都不肯配合,医生也无法注射。 我们非常担心,这样长期不注射疫苗会怎么样,会不会影响今后宝宝的身体健康呢? 答主也是两个宝宝妈妈,非常能理解家长们的担忧。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事情,那就是尽管目前临床实验和数据表明疫苗安全有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风险。也就是说,尽管疫苗副作用的出现概率很小,但是一旦发生,可能就比较严重。
根据统计,全球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会在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接种疫苗后不良的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发痒,少数人会出现高热、寒战、头痛、乏力、食欲不振、肌痛、腹泻等疾病。 但这些不良反应大多较为轻微,且随着时间自行缓解。 只有少数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在接种后会诱发较严重的症状,比如晕厥、急性出血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急性胰腺炎以及各种中毒症状等,但这些疾病的发生率和接种后出现疾病的感染率较低,且通常可在数周内恢复。 那么,为什么宝宝注射的疫苗会发生过敏反应呢?
事实上,即使父母双方中的一方是过敏体质,其遗传给孩子的过敏基因也只有5%左右,而宝宝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仅仅为千分之四。可以说疫苗引发的过敏反应仍然是罕见现象。
一般认为,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被称为抗原,如果这种物质能够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抗体,即形成特应性抗原,而特应性抗原多数为蛋白质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致敏蛋白。 如果宝宝体内产生了针对这部分致敏蛋白的特异性抗体,那么在注射疫苗后,就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当然,也不是所有接种过疫苗的人都会出现过敏的现象,这与个人机体的敏感性有关,所以并不是说宝宝接种疫苗后发生过敏就不能再接种疫苗了,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继续接种,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告诉医生宝宝此前的过敏史,由医生来评估判断是否还可进行后续疫苗的接种。